首页

国产女主调教免费观看

时间:2025-05-25 22:43:06 作者:好评中国丨守护“千年瑰宝”,传承灿烂文明 浏览量:16598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龙门石窟,了解当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彰显了对中华文明瑰宝的珍视与对文化传承发展的关切。龙门石窟,这座镌刻在崖壁上的艺术丰碑,穿越千年风雨,承载着厚重历史,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自信。

  多元融合,见证文明交流互鉴。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多朝营建,是丝路古道上的文化明珠。这里,既有北魏“秀骨清像”的飘逸,又有唐代丰腴之美的雍容,展现中国石刻艺术演变。石窟中诸多西方特色装饰纹样,融会河西文化、鲜卑文化、中原文化等多重元素,见证着东西方文明、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并不断传承,彰显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龙门石窟以石为媒,铭刻下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篇章,是中华文明胸怀天下、海纳百川的有力见证。

  传承创新,焕发文化时代生机。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在石窟寺本体保护修缮、载体加固与环境治理、数字化保存与监测等方面成效显著。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新模式,利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搭建三维数据库、创新展陈方式、打造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打开“云上龙门”小程序,足不出户领略石窟之美;伎乐飞天“动起来”,北魏乐舞盛景重现。从物质到精神,龙门石窟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精神根基。龙门石窟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经风霜而神韵不减,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独特精神标识。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还是当下国际性展陈与文化对话日益频繁,中华文明始终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不同文明。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到文化“新三样”走俏海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愈发深沉厚重。坚定文化自信,让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龙门石窟,是历史的馈赠,是文明的丰碑。它诉说着过去,启迪着当下,昭示着未来。在新时代,我们当牢记嘱托,守护好这一瑰宝,让古老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时代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和评理|选择保护主义这条歧途,欧盟将错过绿色转型的未来

郑思维/黄雅琼距离“全满贯”只差一枚奥运金牌——东京奥运周期两人几乎横扫赛场,但在东京奥运会前郑思维遭遇伤病,最终决赛遗憾摘银。巴黎奥运周期两人曾陷入低谷、一度拆对,好在重新组合后他们找回状态,创下一年十冠的战绩,宣告羽坛混双强档回归。

南方本轮强降雨进入最强时段 广东再成暴雨中心

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徐婧)第十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书香京城”主题活动15日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活动涵盖新书首发、“疯狂星期一”优惠日主题活动、特色书店打卡活动、书香主题沙龙等,邀请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大咖为市民推荐好书、分享观点,让书香浸润初冬时光。

河南郑州:游客博物馆里过中秋假期

绿色出行蔚然成风。太原、临汾荣获“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在山西城区常住人口超100万的城市中,太原、大同的绿色出行比例超70%。2020年底,太原市轨道交通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投入运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鱼跃同江 品味赫哲” 同江市首届鳇鱼水饺大赛开赛

龙年元宵节,这位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站在斐济的菌草田边,给学员们授课。夏初,他先后重访自己工作多年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菌草技术首获国际奖项之地瑞士,带去对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最新思考。8月初,他在卢旺达同年轻的种植户一起迎接收获,每人捧起一大朵蘑菇,满脸笑意;中旬,他向埃及农业部长介绍应用菌草技术治理荒漠化的优势,双方交流了合作前景。

山西省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来自老挝的“00后”肖海仙是演绎者之一,目前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我从初中时开始学习中文,因为一部中国动画片《熊出没》,让我对中文产生兴趣,到现在已学习8年时间。”肖海仙告诉记者,“多听、多写、多说”是她平时学习中文的“秘诀”,毕业后,她计划回到自己的国家,当一名中文老师或者翻译。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